平原君趙勝者、一趙之諸公子也。二諸子中勝最賢、喜賓客、賓客蓋至者數千人。平原君相趙惠文王及孝成王、三去相、三復位、封於東武城。三
一正義。勝、式証反。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魏公子傳曰趙惠文王弟。」
三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屬淸河。」正義。今貝州武城縣也。
平原君家樓臨民家。民家有躄者、盤散一行汲。平原君美人居樓上、臨見、大笑之。明日、躄者至平原君門、請曰。「臣聞君之喜士、士不遠千里而至者、以君能貴士而賤妾也。臣不幸有罷癃之病、二而君之後宮臨而笑臣、臣願得笑臣者頭。」平原君笑應曰。「諾。」躄者去、平原君笑曰。「觀此豎子、乃欲以一笑之故殺吾美人、不亦甚乎。」終不殺。居歲餘、賓客門下舍人稍稍引去者過半。平原君怪之、曰。「勝所以待諸君者未嘗敢失禮、而去者何多也。」門下一人前對曰。「以君之不殺笑躄者、以君為愛色而賤士、士卽去耳。」於是平原君乃斬笑躄者美人頭、自造門進躄者、因謝焉。其後門下乃複稍稍來。是時齊有孟嘗、魏有信陵、楚有春申、故爭相傾以待士。三
一集解。亦作「跚」。索隱。躄音壁。散音先寒反、亦作「跚」、同音。正義。躄、跛也。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癃音隆。癃、病也。」索隱。罷音皮。癃音呂宮反。罷癃謂背疾、言腰曲而背隆高也。
三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待、一作『得』。」
秦之圍邯鄲、一趙使平原君求救、合從於楚、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。平原君曰。「使文能取勝、則善矣。文不能取勝、則歃血於華屋之下、必得定從而還。士不外索、取於食客門下足矣。」得十九人、餘無可取者、無以滿二十人。門下有毛遂者、前、自贊於平原君曰。「遂聞君將合從於楚、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、不外索。今少一人、願君卽以遂備員而行矣。」平原君曰。「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於此矣。」毛遂曰。「三年於此矣。」平原君曰。「夫賢士之處世也、譬若錐之處囊中、其末立見。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於此矣、左右未有所稱誦、勝未有所聞、是先生無所有也。先生不能、先生留。」毛遂曰。「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。使遂蚤得處囊中、乃穎脫而出、二非特其末見而已。」平原君竟與毛遂偕。十九人相與目笑之而未廢也。三
一正義。趙惠文王九年、秦昭王十五年。
二索隱。按。鄭玄曰「穎、環也」。脫音吐活反。
三索隱。按。鄭玄曰「皆目視而輕笑之、未能卽廢棄之也」。
毛遂比至楚、與十九人論議、十九人皆服。平原君與楚合從、言其利害、日出而言之、日中不決。十九人謂毛遂曰。「先生上。」毛遂按劍歷階而上、謂平原君曰。「從之利害、兩言而決耳。今日出而言從、日中不決、何也。」楚王謂平原君曰。「客何為者也。」平原君曰。「是勝之舍人也。」楚王叱曰。「胡不下。吾乃與而君言、汝何為者也。」毛遂按劍而前曰。「王之所以叱遂者、以楚國之衆也。今十步之內、王不得恃楚國之衆也、王之命縣於遂手。吾君在前、叱者何也。且遂聞湯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、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諸侯、豈其士卒衆多哉、誠能據其勢而奮其威。今楚地方五千里、持戟百萬、此霸王之資也。以楚之彊、天下弗能當。白起、小豎子耳、率數萬之衆、興師以與楚戰、一戰而舉鄢郢、再戰而燒夷陵、三戰而辱王之先人。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、而王弗知惡焉。一合從者為楚、非為趙也。吾君在前、叱者何也。」楚王曰。「唯唯、誠若先生之言、謹奉社稷而以從。」毛遂曰。「從定乎。」楚王曰。「定矣。」毛遂謂楚王之左右曰。「取雞狗馬之血來。」二毛遂奉銅盤三而跪進之楚王曰。「王當歃血而定從、次者吾君、次者遂。」遂定從於殿上。毛遂左手持盤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。「公相與歃此血於堂下。四公等錄錄、五所謂因人成事者也。」
一正義。惡、烏故反。
二索隱。按。盟之所用牲貴賤不同、天子用牛及馬、諸侯用犬及豭、大夫已下用雞。今此總言盟之用血、故云「取雞狗馬之血來」耳。
三索隱。奉、敷奉反。若周禮則用珠盤也。
四索隱。啑此血。音所甲反。
五集解。音祿。索隱。音祿。按。王劭云「錄、借字耳」。又說文云「錄錄、隨從之貌」。
平原君已定從而歸、歸至於趙、曰。「勝不敢複相士。勝相士多者千人、寡者百數、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、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。毛先生一至楚、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。一毛先生以三寸之舌、彊於百萬之師。勝不敢復相士。」遂以為上客。
一索隱。九鼎大呂、國之寶器。言毛遂至楚、使趙重於九鼎大呂、言為天下所重也。正義。大呂、周廟大鍾。
平原君旣返趙、楚使春申君將兵赴救趙、魏信陵君亦矯奪晉鄙軍往救趙、皆未至。秦急圍邯鄲、邯鄲急、且降、平原君甚患之。邯鄲傳舍吏子李同一說平原君曰。「君不憂趙亡邪。」平原君曰。「趙亡則勝為虜、何為不憂乎。」李同曰。「邯鄲之民、炊骨易子而食、可謂急矣、而君之後宮以百數、婢妾被綺縠、餘粱肉、而民褐衣不完、糟糠不厭。民困兵盡、或剡木為矛矢、而君器物鍾磬自若。使秦破趙、君安得有此。使趙得全、君何患無有。今君誠能令夫人以下編於士卒之閒、分功而作、家之所有盡散以饗士、士方其危苦之時、易德耳。」二於是平原君從之、得敢死之士三千人。李同遂與三千人赴秦軍、秦軍為之卻三十里。亦會楚、魏救至、秦兵遂罷、邯鄲複存。李同戰死、封其父為李侯。三
一正義。名談、太史公諱改也。
二正義。言士方危苦之時、易有恩德。
三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河內成皋有李城。」正義。懷州溫縣、本李城也、李同父所封。隋煬帝從故溫城移縣於此。
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鄲為平原君請封。公孫龍聞之、夜駕見平原君曰。「龍聞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鄲為君請封、有之乎。」平原君曰。「然。」龍曰。「此甚不可。且王舉君而相趙者、非以君之智能為趙國無有也。割東武城而封君者、非以君為有功也、而以國人無勳、乃以君為親戚故也。君受相印不辭無能、割地不言無功者、亦自以為親戚故也。今信陵君存邯鄲而請封、是親戚受城而國人計功也。一此甚不可。且虞卿操其兩權、事成、操右券以責。二事不成、以虛名德君。君必勿聽也。」平原君遂不聽虞卿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一本『是親戚受城而以國許人』。」
二索隱。言虞卿論平原君取封事成、則操其右券以責其報德也。
平原君以趙孝成王十五年卒。一子孫代、後竟與趙俱亡。
一索隱。按。六國年表及世家並云十四年卒、與此不同。
平原君厚待公孫龍。公孫龍善為堅白之辯、及鄒衍過趙一言至道、乃絀公孫龍。二
一索隱。過音戈。
二集解。劉向別錄曰。「齊使鄒衍過趙、平原君見公孫龍及其徒綦毋子之屬、論『白馬非馬』之辯、以問鄒子。鄒子曰。『不可。彼天下之辯有五勝三至、而辭正為下。辯者、別殊類使不相害、序異端使不相亂、杼意通指、明其所謂、使人與知焉、不務相迷也。故勝者不失其所守、不勝者得其所求。若是、故辯可為也。及至煩文以相假、飾辭以相惇、巧譬以相移、引人聲使不得及其意。如此、害大道。夫繳紛爭言而競後息、不能無害君子。』坐皆稱善。」 索隱。杼音墅。杼者、舒也。繳音叫。謂繳繞紛亂、爭言而競後息、不能無害也。
虞卿者、游說之士也。躡蹻檐簦一說趙孝成王。一見、賜黃金百鎰、白璧一雙。再見、為趙上卿、故號為虞卿。二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蹻、草履也。簦、長柄笠、音登。笠有柄者謂之簦。」索隱。蹻、亦作「繑」、音腳。徐廣云。「繑、草履也。」
二集解。譙周曰。「食邑於虞。」索隱。趙之虞在河東大陽縣、今之虞鄕縣是也。
秦趙戰於長平、趙不勝、亡一都尉。趙王召樓昌與虞卿曰。「軍戰不勝、尉復死、一寡人使束甲而趨之、何如。」樓昌曰。「無益也、不如發重使為媾。」二虞卿曰。「昌言媾者、以為不媾軍必破也。而制媾者在秦。且王之論秦也、欲破趙之軍乎、不邪。」王曰。「秦不遺餘力矣、必且欲破趙軍。」虞卿曰。「王聽臣、發使出重寶以附楚、魏、楚、魏欲得王之重寶、必內吾使。趙使入楚、魏、秦必疑天下之合從、且必恐。如此、則媾乃可為也。」趙王不聽、與平陽君為媾、發鄭朱入秦。秦內之。趙王召虞卿曰。「寡人使平陽君為媾於秦、秦已內鄭朱矣、卿之為奚如。」虞卿對曰。「王不得媾、軍必破矣。天下賀戰者皆在秦矣。鄭朱、貴人也、入秦、秦王與應侯必顯重以示天下。楚、魏以趙為媾、必不救王。秦知天下不救王、則媾不可得成也。」應侯果顯鄭朱以示天下賀戰勝者、終不肯媾。長平大敗、遂圍邯鄲、為天下笑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複、一作『系』。」
二集解。古後反。求和曰媾。索隱。古候反。按。求和曰媾。媾亦講、講亦和也。
秦旣解邯鄲圍、而趙王入朝、使趙郝一約事於秦、割六縣而媾。虞卿謂趙王曰。「秦之攻王也、倦而歸乎。王以其力尚能進、愛王而弗攻乎。」王曰。「秦之攻我也、不遺餘力矣、必以倦而歸也。」虞卿曰。「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、倦而歸、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、是助秦自攻也。來年秦復攻王、王無救矣。」王以虞卿之言趙郝。趙郝曰。「虞卿誠能盡秦力之所至乎。誠知秦力之所不能進、此彈丸之地弗予、令秦來年複攻王、王得無割其內而媾乎。」王曰。「請聽子割、子能必使來年秦之不復攻我乎。」趙郝對曰。「此非臣之所敢任也。他日三晉之交於秦、相善也。今秦善韓、魏而攻王、王之所以事秦必不如韓、魏也。今臣為足下解負親之攻、二開關通幣、齊交韓、魏、至來年而王獨取攻於秦、此王之所以事秦必在韓、魏之後也。此非臣之所敢任也。」
一集解。音釋。徐廣曰。「一作『赦』。」索隱。音釋。
二索隱。言為足下解其負簷、而親自攻之也。
王以告虞卿。虞卿對曰。「郝言『不媾、來年秦復攻王、王得無割其內而媾乎』。今媾、郝又以不能必秦之不復攻也。今雖割六城、何益。來年復攻、又割其力之所不能取而媾、此自盡之術也、不如無媾。秦雖善攻、不能取六縣。趙雖不能守、終不失六城。秦倦而歸、兵必罷。我以六城收天下以攻罷秦、是我失之於天下而取償於秦也。吾國尚利、孰與坐而割地、自弱以彊秦哉。今郝曰『秦善韓、魏而攻趙者、必(以為韓魏不救趙也而王之軍必孤有以)王之事秦不如韓、魏也』、是使王歲以六城事秦也、卽坐而城盡。來年秦復求割地、王將與之乎。弗與、是棄前功而挑秦禍也。與之、則無地而給之。語曰『彊者善攻、弱者不能守』。今坐而聽秦、秦兵不獘而多得地、是彊秦而弱趙也。以益彊之秦而割愈弱之趙、其計故不止矣。且王之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已、以有盡之地而給無已之求、其勢必無趙矣。」
趙王計未定、樓緩從秦來、趙王與樓緩計之、曰。「予秦地(何)如毋予、孰吉。」緩辭讓曰。「此非臣之所能知也。」王曰。「雖然、試言公之私。」一樓緩對曰。「王亦聞夫公甫文伯母乎二。公甫文伯仕於魯、病死、女子為自殺於房中者二人。其母聞之、弗哭也。其相室曰。三『焉有子死而弗哭者乎。』其母曰。『孔子、賢人也、逐於魯、而是人不隨也。今死而婦人為之自殺者二人、若是者必其於長者薄而於婦人厚也。』故從母言之、是為賢母。從妻言之、是必不免為妒妻。故其言一也、言者異則人心變矣。今臣新從秦來而言勿予、則非計也。言予之、恐王以臣為為秦也。故不敢對。使臣得為大王計、不如予之。」王曰。「諾。」
一索隱。按。私謂私心也。
二正義。季康子從祖母。文伯名歜、康子從父昆弟。
三正義。謂傅姆之類也。
虞卿聞之、入見王曰。「此飾說也、王濉慘弧澄鷯瑁孤セ何胖、往見王。王又以虞卿之言告樓緩。樓緩對曰。「不然。虞卿得其一、不得其二。夫秦趙構難而天下皆說、何也。曰『吾且因彊而乘弱矣』。今趙兵困於秦、天下之賀戰勝者則必盡在於秦矣。故不如亟割地為和、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。不然、天下將因秦之(彊)怒、乘趙之獘、瓜分之。趙且亡、何秦之圖乎。故曰虞卿得其一、不得其二。願王以此決之、勿復計也。」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音愼。」
虞卿聞之、往見王曰。「危哉樓子之所以為秦者、是愈疑天下、而何慰秦之心哉。獨不言其示天下弱乎。且臣言勿予者、非固勿予而已也。秦索六城於王、而王以六城賂齊。齊、秦之深讎也、得王之六城、並力西擊秦、齊之聽王、不待辭之畢也。則是王失之於齊而取償於秦也。而齊、趙之深讎可以報矣、而示天下有能為也。王以此發聲、兵未窺於境、臣見秦之重賂至趙而反媾於王也。從秦為媾、韓、魏聞之、必盡重王。重王、必出重寶以先於王。則是王一舉而結三國之親、而與秦易道也。」一趙王曰。「善。」則使虞卿東見齊王、與之謀秦。虞卿未返、秦使者已在趙矣。樓緩聞之、亡去。趙於是封虞卿以一城。
一正義。前取秦攻、今得賂、是易道也。易音亦。
居頃之、而魏請為從。趙孝成王召虞卿謀。過平原君、一平原君曰。「願卿之論從也。」虞卿入見王。王曰。「魏請為從。」對曰。「魏過。」二王曰。「寡人固未之許。」對曰。「王過。」王曰。「魏請從、卿曰魏過、寡人未之許、又曰寡人過、然則從終不可乎。」對曰。「臣聞小國之與大國從事也、有利則大國受其福、有敗則小國受其禍。今魏以小國請其禍、而王以大國辭其福、臣故曰王過、魏亦過。竊以為從便。」王曰。「善。」乃合魏為從。
一索隱。過音戈。
二集解。光臥反。
虞卿旣以魏齊之故、不重萬戶侯卿相之印、與魏齊閒行、卒去趙、困於梁。魏齊已死、不得意、乃著書、一上採春秋、下觀近世、曰節義、稱號、揣摩、政謀、凡八篇。以刺譏國家得失、世傳之曰虞氏春秋。二
一索隱。魏齊、魏相、與應侯有仇、秦求之急、乃抵虞卿。卿棄相印、乃與齊閒行亡歸梁、以托信陵君。信陵君疑未決、齊自殺。故虞卿失相、乃窮愁而著書也。
二正義。蓺文志云十五篇。
太史公曰。平原君、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、然未睹大體。鄙語曰「利令智昏」、平原君貪馮亭邪說、使趙陷長平兵四十餘萬衆、邯鄲幾亡。一虞卿料事揣情、為趙畫策、何其工也。及不忍魏齊、卒困於大梁、庸夫且知其不可、況賢人乎。然虞卿非窮愁、亦不能著書以自見於後世云。
一集解。譙周曰。「長平之陷、乃趙王信閒易將之咎、何怨平原受馮亭哉。」
索隱。述贊翩翩公子、天下奇器。笑姬從戮、義士增氣。兵解李同、盟定毛遂。虞卿躡蹻、受賞料事。及困魏齊、著書見意。